13
2025-11

【第七十三期】一文读懂人工智能+

 发布时间:2025-11-13

在数字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,“人工智能+”已从学术探讨走向国家战略,成为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核心力量。它不是凭空出现的新技术名词,而是信息技术革命深化的必然结果,承载着推动产业升级、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使命。

2511131.jpg
01.png

“人工智能+”到底是什么

要理解“人工智能+”,首先要明确其核心定义与本质。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亚勤在2016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时就明确,“人工智能+”是以人为核心,依托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,形成的高度信息对称、高效运转的社会生态。2025年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进一步细化了其目标,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,培育新质生产力,最终形成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

区分“人工智能+”与我们熟悉的“互联网+”是读懂它的关键。“互联网+”的核心是“连接”,通过打破信息壁垒,实现人、货、场的高效匹配,本质上是优化存量效率,比如外卖平台连接食客与餐厅,却并未改变餐饮生产的核心逻辑。而“人工智能+”的核心是“赋能”,它赋予机器认知与创造能力,实现从信息传递到知识运用的跃升,能够创造增量价值,比如AI设计汽车零件时,可生成人脑无法构想的轻量化结构,让产品性能实现质的突破,最终目标是重塑生产生活范式。

2510148.jpg
02.png

“人工智能+”为何会应运而生?

“人工智能+”的出现并非偶然,而是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。2015年我国启动“互联网+”行动,十年间实现了连接的全面普及,移动支付、外卖、网约车等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,但“互联网+”始终局限于信息传递的范畴,无法从根本上重构生产的核心逻辑,传统产业升级放缓、人口红利减弱的现实,让经济社会对更具变革性的技术新动能产生了迫切需求。

与此同时,AI技术在2016年前后迎来关键突破。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“人机大战”,让全球看到了人工智能强大的学习能力,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则推动AI从只能完成特定场景任务的“专用智能”,进化为可举一反三解决多领域问题的“通识智能”。正是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,张亚勤于2016年3月28日在《人民日报》发文,首次提出“‘互联网+’的下一步是‘人工智能+’”,为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指明了方向。

2507034.jpg
03.png

“人工智能+”的演进之路

“人工智能+”的发展历程始终围绕技术成熟度与政策引导稳步推进,大致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。概念萌芽期从2016年到2024年,这一阶段AI技术主要在消费端进行局部应用,AI音箱、人脸识别支付等产品让公众初步感知到AI的价值,国内大模型企业逐步兴起,为后续发展培育了技术生态,此时的应用多以单点突破为主,产业端试点相对较少。

2025年至今是战略启动期随着国务院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的印发,“人工智能+”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,从局部试点转向全领域渗透。政策明确了清晰的“三步走”发展时间表,2027年要实现新一代智能终端、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%,让AI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大众日常工具;2030年应用普及率提升至90%,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,AI将成为与水、电、网络并列的基础设施;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,AI深度融入法律、伦理、文化等社会各层面。这一阶段,各行业开始制定分业实施方案,产业端应用加速落地,技术支撑也持续升级,AI从专用智能向通识智能的进化不断深化,开源与闭源模式互补的生态让技术使用门槛大幅降低,应用场景从消费端向工业、农业等产业端广泛延伸。

2510111.jpg
04.png

“人工智能+”当下的核心图景

截至2025年政策启动初期,“人工智能+”已在技术、应用、政策三个维度形成清晰的发展现状。技术层面,AI的通用性显著增强,比如工业领域的AI可同时完成零件设计、生产监测、故障预测等多项任务,开源生态的发展让中小企业也能便捷使用基础大模型,降低了技术应用成本。但与此同时,安全风险也同步凸显,数据投毒、算法黑箱、模型幻觉等问题逐渐显现,这也是政策强调安全可控的重要原因。

应用层面,“人工智能+”已在六大核心领域实现落地试点,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。在科学技术领域,AI助力新药分子筛选,将研发周期从十年缩短至两年,让救命药更快上市、价格更亲民;产业发展领域,工业“黑灯工厂”已成为现实,AI指挥机器臂完成全流程生产,既提升了产品质量稳定性,也降低了生产成本;消费提质领域,个人AI智能体开始走进日常生活,能够自动订机票、提醒吃药、预约问诊,减少了重复繁琐的日常操作;民生福祉领域,AI教育实现因材施教,为不同学生定制专属学习方案,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;治理能力领域,城市“交通大脑”通过动态调整红绿灯时长,有效缓解了上下班通勤拥堵;全球合作领域,我国开源AI模型向世界共享,让发展中国家也能免费使用先进技术,推动全球AI普惠发展。

政策层面,五大核心思路为“人工智能+”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。前瞻谋划确保发展始终锚定2035年长远目标,分阶段稳步推进;系统布局注重平衡技术红利与风险防控,着力避免智能鸿沟和算法歧视等问题;分业施策针对不同行业特点精准发力,对金融、汽车等高风险行业强化监管,对医疗等高技术难度行业加大攻关力度;开放共享推动我国积极参与全球AI治理,通过技术普惠提升国际影响力;安全可控则通过建立AI风险预警体系,监测模型异常等方式,筑牢技术应用的安全防线。

2507042.jpg
05.png

结语

基于政策规划与技术发展趋势,2035年后“人工智能+”将推动社会进入全面智能阶段,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,更是社会形态的深层重塑。从发展趋势来看,生产方式将迎来根本性转变,人机协同成为主流,工程师只需向AI明确需求,就能由AI完成具体的设计、计算等工作,生产效率大幅提升;生活方式将更加便捷智能,万物互联与智能体深度融合,家居设备能根据个人习惯调整状态,娱乐消费也将实现高度个性化定制;就业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,数据录入、流水线操作等重复性工作将逐渐被AI替代,同时AI训练师、AI伦理师等新职业会应运而生,职业技能需求向创造力、同理心等方向倾斜。

尽管变化万千,但“人工智能+”的发展始终坚守两大核心原则。以人为核心是不变的初衷,无论AI技术如何进化,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,辅助人类提升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,而非替代人类;安全可控是发展的底线,政策将持续强化风险防控,通过完善法律法规、优化技术监管等方式,避免AI滥用、隐私泄露等问题,确保技术始终朝着有益、公平的方向发展。

从2016年的概念提出到2025年的国家战略落地,“人工智能+”的发展脉络清晰而坚定。它不是遥远的科幻想象,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变革,是继“互联网+”之后又一次深刻改变世界的时代浪潮。

1.jpg

绿天使集团是中国领先的专注于服务战略新兴领域,为快速成长的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产业升级服务的机构。以孵化基地为支点,调动、整合各方资源,为创业者打造一个环境优良的创业生态圈。绿天使集团目前已运营20个创业园区和26个产业园区,成立3支产业专项投资基金,孵化企业3000余家,已投资企业近70余家。通过在相关领域不断深耕,绿天使集团逐步形成以孵化+投资+加速+辅导上市的特色运营模式,打造链条式、专业化、行业集聚的产业示范园区。促进产业新模式、新业态、新技术的升级,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,提升相关行业的产业化、科技化、国际化,助力行业整合,促进产业升级,形成生态共享的产业集群。





热点新闻


关于绿天使 / 产业集群 / 孵化基地 / 产业服务 / 产业投资 / 服务项目 / 服务流程 / 新闻资讯 / 产业链平台 /

绿天使集团专注于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平台。

   备案号:鲁ICP备19060618号-1   网站建设:大精灵网站建设   

扫一扫 绿天使产业服务
扫一扫 绿天使产业服务
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
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